广西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张掖高台县宣化镇农民的“幸福事”

发布时间:2016-04-07 19:03:24

原标题:高台县宣化镇农民的“幸福事”

高台县宣化镇2016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837亩、农民抱团抢种高效田、建起首家现实版QQ农场、家庭农场有了“固定工”、秦腔艺人活跃乡村文化......一篇篇来自基层高台县宣化镇的报道记录该镇农民奋力奔小康,追求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段。近日,记者走进宣化镇“遇见”这些“幸福事”。

引凤回巢带致富

“经过市场调查,我发现养螃蟹市场空间大,利润好,而且镇上的支持力度也大,所以我今年进了些螃蟹苗,放了两个鱼池,如果今年效益好的话,我打算明年再多放两到三个池。”任有飞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

今年32岁的宣化镇乐二村四社村民任有飞,2003年从甘肃黄羊镇农业机械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新疆、酒泉等地打拼。2010年他筹资30多万元,在家乡乐二村北河滩开挖了50亩鱼塘,次年投放鱼苗,在斜风细雨中当起了“渔翁”。随着养殖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成熟,今年,他又瞄准了效益更好的螃蟹养殖,筹资10万元从江苏徐州购进6万只长江淡水蟹苗。

近年来,宣化镇积极鼓励回乡知识青年创业,依托黑河沿岸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在北片五个村适度发展水面养殖,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又一条新渠道。目前,宣化镇已有3户养殖户在各自的养殖水域投放蟹苗18万只。该镇北片五个村已累计开挖鱼塘665亩,水面养殖户达8户,每年销售鱼、蟹20万公斤以上,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同时,该镇还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培训和优惠政策的扶持,有26名返乡知识青年在不同领域实现了各自的创业梦。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已有2000多名青壮年劳力实现了苦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

贫困户住上“小洋楼”

“房子挺好的,既宽敞又干净,光线又好,又暖和,再也不用架炉子煨炕了,我这辈子也就知足了。”

65岁的宣化镇朱家堡村一社村民王占全,以前一家5口人挤在低矮的平房里,2014年村上争取到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后,采取拆旧宅建新楼整村逐年推进的措施,新建了30栋“小洋楼”。舍不得故土的王占全也报名并缴纳了11万元的预付款。2015年入冬前,全家人乐滋滋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复式“小洋楼”,惬意的生活让老王乐得合不拢嘴。

去年以来,宣化镇紧盯国家新农村建设项目,争取到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公租房项目资金500多万元,采取原址重建、整村推进、逐年实施的措施,在条件成熟的朱家堡村、宣化村、新城家园修建104套二层独立结构和建筑面积60平米以内小户型住宅楼。目前,已有32户留守老人和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

精神寄托有“乐园”

“那是你秋天依恋的风,那是你漫山醉人的红......”循着悠扬动听的音乐,记者来到宣化镇东庄村村委会,发现文化广场上妇女们翩翩起舞,孩子们嬉戏打闹,老人们或聊天或在文体器材上锻炼身体......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我们闲了到这个广场上跳跳舞,唱唱歌,既能增长自己的才艺,也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正在领舞的黄晓霞告诉记者,每天晚饭后,他们都会到村文化广场跳舞,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心情好了,村民们的感情深了,凝聚力也明显增强了。说话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东庄村因种植西甜瓜而闻名,自从去年村上建起文化广场后,农闲时,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就大大方方地在舞台上自娱自乐。吼秦腔、拉二胡,自编自演、雅俗共赏,广场舞激情飞扬,口技表演惟妙惟肖。为提高技艺,村上还时不时请来专业老师现场指导。同时,广场墙面上绘制的孝廉、法制图文,也成了村民们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阵地。

据了解,目前该镇已相继在13个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或文化大院,全镇17个村有10个村组建了文艺队或自乐班,并常年活跃在乡间。

记者 周淑云 张玉峰

  • 上一篇:张掖高台县社保中心清理跨省重复领取养老金人员
  • 下一篇:张掖高台县合黎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