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成都探索“小组微生”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

发布时间:2016-04-18 07:36:35

“小组微生”建设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突破,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办法

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201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多项今年将推出或抓好落实的重点领域改革。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就“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201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提出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四态合一”理念,探索创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以下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

通过近5年的探索,全市共建设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总投资58.1亿元,超过2万户、约8万人入住了新居。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等一批“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已形成示范效应。

  “小组微生” 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

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成都是如何做的呢?据介绍,成都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基本完成各类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户运用产改成果,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小组微生”建设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通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改革,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作用,民主化推进“小组微生”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

成都还创新推行城乡规划满覆盖和乡村规划师制度,为“小组微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奠定基础。成都还完善了“村公资金”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通过全面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向每村拨付至少40万元,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并推进农村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小组微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同时,成都还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广农业共营制、托管经营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

成都市统筹委表示,正是有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等制度创新,让“小组微生”成为了“水到渠成”的制度安排。“小组微生”建设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突破,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办法。目前,“小组微生”已成为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新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

今年新建100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

成都市统筹委介绍,“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成为成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如崇州市白头镇省级贫困村五星村,通过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实践证明,成都“小组微生”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效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形成了居住现代、就业便利、环境清洁、邻里融洽的良好生产生活氛围,使广大农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成都市统筹委表示,下一步,成都将按照“成片成带推进”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提升新农村综合体选点布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整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林盘整治、新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向“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倾斜,打捆使用,成片成带推进。

成都将坚持“建改保”相结合,促进“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质扩面。同时,结合实际按“小组微生”形态和功能,实施旧村散居院落的改造提升和传统村庄院落民居的保护修复,并对场镇外已建成、有条件改造的农民集中区按“小组微生”要求进行提档升级。

根据相关规划,今年将新启动100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到2025年将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

[1][2][3]下一页

  点位

崇州余花龙门子:恢复性改造川西林盘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这就是我心中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凡是到过崇州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川西民居特色风貌塑造为特色,群安村余花龙门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特点,诠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

  川西风情 百年祠堂仍保存完好

4月的余花龙门子美得令人炫目。从成都出发,穿过桤泉场镇,再行约2分钟车程,余花龙门子就出现在路的右侧,绿树竹林掩映之下,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小青瓦”建筑群,院门或虚掩或洞开,写着“茶”字的招牌随风起舞,两两建筑之间的道路都是石板铺就,地上不见一丝纸屑。再深入进林盘里,农户的房前屋后开辟出“微田园”,利用空地种上应季的新鲜蔬菜,还有桃树、李树,刚谢了花,结出一颗一颗绿珍珠般的果实。

“余是当地的大姓,‘龙门子’是指当地有围墙有院门的建筑风格。”群安村村支部书记余江涛介绍说,在打造过程中,余花龙门子自始至终贯彻“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毁林”的原则,保持村落的形态不变、保留村落的历史文化,在道路、排水排污、公共活动场所及建筑风貌改造、配套公共设施上下工夫,真正保留下来川西民居的“原味”。目前,已历经上百年风雨的余氏祠堂、药房仍然保存完好,今年清明节,余氏宗族还在祠堂举行了祭祖大会。余江涛介绍,余花龙门子目前已经完成4期项目打造,有142户共400多人居住其中。

  产村相融 农户家门口上班

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千亩荷花……余花龙门子布局在桤泉产业带核心区域,产村相融,大大缩短了农户的生产半径,避免了农户长途跋涉去劳作。“我们村的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90%,大部分土地已经实现规模经营,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已经成为由农业龙头企业雇佣的农业工人。”余江涛认为,农户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

除了现代农业,余花龙门子通过激活农村资源,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通过农村房屋出租、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撬动农民财产变现,盘活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在余花龙门子腹地,“万春老卤”特色餐饮已经成了当地的名牌,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客流不断;在外围,“河畔人家”客栈已经在2015年11月对外营业,房源都需要提前多天预订,“初步走出了一条既注重‘保护与利用并举、文旅互动、一三互融发展’,又实现‘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路。”余江涛透露,余花龙门子的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年看涨,最新统计数据已经突破14000元。成都商报记者 刘友莉

  相关链接

“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主要特点:

“小规模聚居”:本着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一般以100户至300户为宜;各内部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左右。考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统一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

“组团式布局”: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

“微田园风光”:对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生态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

上一页[1][2][3]下一页

点位

都江堰柳街镇:“陶兰馨居”打造公园式农村

在都江堰柳街镇五一社区9组,这里的现代新农村小区有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陶兰馨居”。幢幢两层小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小区里蝉鸣鸟叫,惬意舒适,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安宁幸福。通过统规自建模式,这里共安置了村民175户540人。而采取园区、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搞产业。村民们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荷包也鼓了起来,切实体会到了新型农民幸福的富裕生活。

据了解,“陶兰馨居”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有效保护原有生态院落。在新村聚居点总平布局规划设计上,尊重原有川西林盘生态环境,注重实现场景的保护利用,使建筑群落与周边环境相生相融,同时突出风貌差异,避免单调重复和夹道布局,着力刻画独特多样的民居建筑群落风貌。

“陶兰馨居”的居民胡大爷正在打理门前的院子,他身后屋子的外墙上,贴着一封责任书,明确了他家门前的公共区域为责任管属区。“‘陶兰馨居’是统规共建的小区,去年3月份我们才搬进来。现在这里鸟语花香,但在以前却是农家自建院落,环境参差不齐。”他说,环境的改变不仅得益于原有生态院落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更得益于民主院落管理委员会的建立。以前,散居在这里的农户院落像乱堆乱倒、乱搭乱建、乱摆乱设等脏乱差情景随处可见,“公共区域的打理成为了难题。”现在基于村公资金,费用主要用于民主选举出的院落保洁人员劳动报酬的补充,居民则共同约定把每户院落门口打扫干净。此外,各院落以户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域,还建立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了自家院落自家管、公共区域专人管的工作机制。

与之配套的,是民事民议制度,并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意识。小区成立院落小组、院落业主委员会,乡村旅游协会、诗歌协会、兰花协会等,各类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在小区内推行党小组对全小区全体党员负责,管委会对参与户代表负责,小区全体党员和户代表对全体住户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自筹资金自主管理。

为了实现产农结合,按照“小组微生”理念,还在小区周围引进了百益生态农庄,建立了葡萄、蓝莓、枇杷等水果种植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搞产业。“我们在小区内设民宿客房20余间,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社区书记左久春说。随之兴起的乡村旅游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更直接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村民们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荷包也鼓了起来,切实体会到了新型农民幸福的富裕生活。

此外,“陶兰馨居”还按照“1+21”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和居民需求,配套完善了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小区内配套完善了村务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成都商报记者 董馨 摄影报道

点位

蒲江明月村:文创激发乡村活力 新村民进村唤醒古村落

甘溪镇明月村,蒲江县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醇厚的乡野风情吸引了“文艺圈”聚集,正在成为蒲江乃至成都的特色新村。2012年底,一个叫李敏的民间陶艺师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明月窑修复报告”,对明月村里的明月窑进行了考证:其始于隋唐,是四川为数不多“活着的邛窑”,建议修复保存文脉。蒲江县从这份报告中发现了明月村的机遇,至此拉开了明月村蜕变的序幕。

  乡野吸引的“文艺圈”

2014年5月,明月窑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同年6月,以明月窑为核心的“明月国际陶艺村”正式开村。蒲江县计划依托明月窑,复兴四川特色陶瓷和开发创意陶瓷,并明确了进入农民散居院落和进入项目核心区两种方式,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015年1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签约入驻,他也成为明月村的第一批两名“新村民”之一。另一个是知名前媒体人、作家宁远。宁远说,她爱上了这里的松林、竹海、茶园,还有质朴的村民。此后发生的事情,让“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负责人陈奇都始料未及。这一年,项目引进了25个。

穷乡僻壤的明月村魅力何在?陈奇将之归因于“名人传播”和“文艺圈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宁远要做一个草木染工作室,请来画家、染布人寒山开了一个染布坊;李清的学弟、青年陶艺家李清泉来明月村喝了一次茶,就决定留下来开个“清泉烧”工坊;艺术展厅、餐厅“樱园”的创始人熊英,也跟随好友宁远、寒山的步伐,把新的“樱园”落到了明月村……

产村相融铸造幸福美丽新村

根据远景规划,成型后的“明月国际陶艺村”,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要达到35~40个,进入核心区的项目数为17个。截至2015年底,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已有15个,核心区10个,在谈项目6个。文创产业聚集已初具雏形,同时也让明月村声名鹊起。2015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迎来游客10多万人;2016年元旦假期,游客达7000余人。

据介绍,早在2013年,蒲江县已对明月村进行了布局。当年6月,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正式签约,总投资2.45亿元。

2016~2017年是项目实施计划的第二期,预计将完成康疗酒店项目、5~7个艺术类项目、陶艺村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初具规模,形成明月国际陶艺村品牌。旅游合作社经营项目扩大至15~20处,包含陶艺工坊、乡村酒店、特色餐饮等业态;到2018年,完成5~7个艺术类项目、1个配套项目建设,届时陶艺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旅游合作社经营项目扩大至全镇。据悉,明月村模式目前正运用于蒲江寿安镇大漕村、白云乡尖峰社区以及鹤山街道蒲砚村等一批新村建设中。未来五年,更多四态合一、产村相融的特色镇、幸福美丽新村将在蒲江渐次出现。成都商报记者 袁勇

上一页[1][2][3]

  • 上一篇:全球第二座阿玛尼艺术公寓 今年底在成都建成
  • 下一篇:3号线空载试运行 成都轨道交通“米”字网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