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线
主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鲁迅的字,仕女图的封面,一用就是几十年 你肯定翻过《山海经》

发布时间:2020-03-20 12:31:29

《山海经》创刊号封面

《山海经》创刊号封面

浙江在线3月20日讯  追溯起来,《山海经》跟《西湖民间故事》也算是同源,都源于半个多世纪前浙江民间故事的收集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收集了很多民间故事后,就有了办一份杂志的想法。当初民间文学的大咖全部参与了创刊,刊名是向全社会征集的,最后定下来《山海经》。

这本杂志最大的LOGO,就是“山海经”这三个出自鲁迅书稿的字和仕女图的封面,一用就是几十年。

仕女图封面用了几十年

为什么取名叫《山海经》?跟鲁迅有点关系。除了刊名用的是鲁迅的字,1981年3月的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鲁迅和山海经》,里面提到了常妈妈给幼时的鲁迅捎来了《山海经》,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曾说过,“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山海经》非常畅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的沙发上,说不定都摆着一本《山海经》,因为一家老小都爱看,闲下来就翻翻。

读起来轻松,是《山海经》的最大特色,很多民间故事都带有地域性很强的口语化,比如——箬鳎鱼为什么扁扁的?古时的箬鳎鱼,并不是这个模样,它跟黄鱼啦,马鲛鱼啦差不多,鱼身厚厚实实的,嘴巴端端正正的。

“民间文学跟文人文学不一样,里面的故事都是从民间生长出来的,因为以前的老百姓不识字,靠的就是口口相传。”现任主编毛晓青说,也许《山海经》里的某篇故事,就是从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口里讲出来的,而听故事的文化工作者,对它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再创作。

《山海经》另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封面的仕女图,“之前,我们用的都是名家的工笔人物,比如华三川、励国仪。”陈惠芳说。创刊号封面上衣带飘飘的神女,就出自励国仪笔下,她以工笔人物画名世,是潘天寿幼子潘公凯的夫人。华三川也非常擅长工笔仕女画,代表作是连环画《白毛女》。再翻翻找找,很有名的吴山明当年也是《山海经》的插图作者。

但是,名画家的仕女图产量很少,《山海经》从创刊时的季刊(0.26元),到后来的双月刊(1.6元),再到月刊(5元),仕女图不够用了,只好找年经人来画。

年轻人画的是动漫风的仕女图,顶着一张网红脸。就有读者来提意见了,这些小孩的功底不行啊。

马云都来当过临时工

《山海经》的创刊,刚好赶上了民间文学中断后的复苏期,整个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本杂志的订户和零售都很高,发行量最高的一期有240多万份。

那时候,《山海经》是绿皮火车上最好的读物,故事短,又好看。每次绿皮车一到杭州站,《山海经》就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上车。杂志社所有的员工,包括主编,一接电话听说哪里缺货了,立马就扛上一袋,往自行车后架上一搁,骑过去补货了。

而蹬着三轮车送《山海经》的人里,还有马云——没错,他曾在杂志社当过临时工,这段经历他在早年的很多次演讲中都提到过。

1982年,马云没考上大学,又无所事事,当时担任浙江省曲艺协会负责人的马来法,就把儿子托进了兄弟单位——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山海经》来打工。

当时,马云的岗位是发行——每期杂志印出来后,就送去火车站,再转至全国各地经销商。

因为杂志发行量大,客户要货急,印刷厂来不及,就要发行人员人工打包,25本杂志一捆,全手工用塑料绳打包。马云刚开始做,打得松松散散,一搬运就散了。拧劲一上来,他就专攻打包,练出来的打包速度,连印刷厂老师傅都服了。

马云还说过,他当时很想进《山海经》,但没有读过大学,拿不到编制,永远都是个临时工,他就发奋图强考大学。

2019年,《山海经》杂志转型升级变成全彩半月刊,讲述以浙江为主的文化历史故事,每期一个主题策划,讲究可读,不掉书袋,娓娓道来做一些地域文化的普及。当年的作者们,比如吕洪年、林正秋、姜青青等文史民俗专家,也还在为这份杂志供稿。不过,新改版的内容与仕女图已经不再合拍,沿续了几十年的封面风格也到此为止了。

  • 上一篇:每个80后的童年里 都有这本被老师没收的漫画
  • 下一篇:“18万”公务机伦敦回上海 谁推高了回国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