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守关将士后人修护古长城

发布时间:2016-04-09 06:59:49

1、固关长城的瓮城

2、固关长城瓮城里的驿道留下深深的车辙印(1、2图片由固关长城景区提供)

3、下面的石头是明代的,上面的石头是村民们一钎一钎凿出来的本报记者霍雪飞摄

雄伟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中华大地,它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1996年至今,阳泉市平定县新关村的八百名守关将士的后人,出工出力出钱,修复破损长城6000米,用长城精神重新打造新的长城,使得固关长城成为进出我省东大门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 固关长城 京畿藩屏

新关村位于阳泉市区东40多公里的晋冀交界处,紧靠太旧高速公路北侧,南北走向的固关长城穿村而过。长城随山势而建,像巨龙盘卧在崇山峻岭之巅。全长20公里的固关长城,在太旧高速公路出省口一分为二,南段长约7公里,北段长约13公里,北段与娘子关长城相连。
固关长城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它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是中山国长城的一部分,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55年,现存长城为明代复建。
据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考证,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现存唯一可考的石砌内长城,“有小八达岭之风韵”。固关是《吕氏春秋》所指的“天下九塞”之一,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固关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为“太行八陉”之一,是保护北京的要冲,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称为“京西四大名关”“京畿藩屏”。
据史料记载,固关长城复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动用河北八县民工两千多人,并在现在的新关村建关设城。
听村里的老人讲,明朝在城内设有衙门,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庄懿王坐镇。庄懿王赴任前曾向嘉靖请旨,允许固关将士随军带家眷。守关将士的妻子生下男孩者,报衙门注册登记,可享受皇粮军饷待遇。待孩子年满18周岁,就随其父一同守固关,成为“上阵父子兵”。随着守关将士安家落户,逐渐有了后来的新关村。“我们的祖先生下来就吃上皇粮了!”新关村党支部书记刘盛昌笑言。目前,固关村有265户、736口人,多数是明代守关将士的后人。

2 全村决定 修护长城

今年46岁的刘盛昌回忆,固关长城饱受战争的践踏,加之1932年修筑简易公路,以及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的修筑,使这一古迹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损坏。长城上的城砖被村民们拆下,有的修学校,有的盖房子、修院墙,使得固关长城很多地方只剩下了低矮的台基。
作为世代守护关城的将士后裔,新关村的村民对长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有了关城,我们的祖先才从河北老家来到这里驻守。附近村子的百姓,多数都是两三个大姓,像我们村这样有十几个姓氏的,说明都是驻军的后人。村民们现在说话都带有河北口音,其中最典型的区别,河北人管父亲叫‘爹’,阳泉人叫‘大’。”67岁的村民王根毅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一部分人开始买车贩煤跑运输,腰包鼓了起来,可大部分人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面对这种贫富差别逐渐拉大的状况,村干部们着了急。新关村土地贫瘠,除了紧邻两省交界、出省要道的优势,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源,要让村民们共同富裕,只有走发展旅游这条路。看着对面山上已经满目疮痍的长城,村支“两委”反复磋商,最后决定:修复长城!
眼看着祖先用生命守护的长城就这样废弃着,村民们也心有不甘。修复长城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全村老百姓的夙愿,还能造福后人。所以,当村民们听说村里决定修复长城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后,全体赞成。全村老少爷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民们纷纷捐款,有的一下子就捐出了1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当时买一辆拉煤车也不过1.8万元。很快,捐助金额达到23万元。
1993年起担任村支书的苏文裕和村委会主任张素科等村干部,在文物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按照他们查证的历史资料,对固关长城的历史原貌努力进行还原。听说村里要修复长城,村民纷纷拆墙拆院,将拆下的城砖全部送到村委会。村里又购买了大量的仿古城砖。“那时候是1996年刚收完秋的农闲时节,我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修长城用的砖每块重十八斤,除了走不动的和上学的,全村老少爷们齐上阵,大伙儿沿着古长城一字排开,从下往上一块块传砖,那场面真是鼓舞人!大伙儿出工出力出钱,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村委会主任王进军至今感动不已。
让苏文裕感动的是,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加入到修护活动中,其中还有生活困难的五保户。年近七旬的苏文秀虽说干不了重活,仍然帮着和泥、送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老人干活多少暂且不说,他的这种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全村人没有人喊苦喊累,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村里的二十多辆拉煤车也放弃挣钱的机会,全部投入到修护活动中,拉青石、拉黄土,义务帮助村里运输建材。”村民们用大灰、黄土和着水这一古老的方法,将城砖一块块按原样砌起来。
曾参与固关长城修护的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袁盛慧,1989年到固关搞长城状况的调查。新关村民保护长城的热情非常高涨,袁盛慧至今记忆犹新:“村民们保护文物的意识非常强,他们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提倡。”

3 背扛肩挑 开山采石

张素科今年66岁,1991年当上村委会主任,2012年卸任。作为修护长城的亲历者,他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感慨:“受大罪了!”
修长城要铺设楼梯和基石,新关村周围的青石不多,于是村里和五公里以外的寨马岭村协商,从那里开采青石。“当时开采和搬运青石的有十四五个人,开采工具只有撬棍、铁钎、大锤等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收完了秋,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成七组开始干活。每组有一人双手扶着铁钎,另一个人挥舞着大锤,一锤锤开凿青石,两三天才能开采一块。开始时交通不方便,大伙儿先从山上开采到路边,然后装车,再拉回村里,往山上一点点运石头。”
今年67岁的李敬是当年开采、搬运青石的主力,当时他40岁出头。“北段长城距离村子最远,300多米的崎岖山路,坡大路窄,修起来最艰难。开采下来的青石凿成长方形,中间再打两个眼,运回村里后用铁链穿过眼固定青石,两个人肩挑手抬,沿着45度角以上坡度的山路,一步步抬到山上。一块青石少说有一百多斤重,重的就达到二百斤。早上八点开始干,中午十二点收工,下午两点继续干,直到天黑为止,一天从山下扛到山上30趟左右。每趟中间都休息好几次,让肩膀缓一缓。石头磨破了肩膀、划破了手掌、蹭破了膝盖,没有人吱声或者抱怨,包扎一下继续干活。其实不只是青石,石灰、黄土,还有和泥的水,都是背扛肩挑到山上。”
村民们齐心协力,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第一期工程修复了北段长城3000米,登长城石砌台阶150米,并按原样修复了长城制高点的敌楼、药楼、烽火台等建筑。
走进固关长城的瓮城,青石铺砌的关城驿道,被岁月磨砺得圆润光亮,留下了深深的车辙痕迹,记录着这个通衢古道昔日的繁华。步入百米弧形瓮城,似乎有着一种身陷囹圄、插翅难飞的感觉。瓮城城门一侧下面的基石呈现出历经斑驳的浅棕色,上面的基石则是灰青色,与下面的基石有着明显的色差,基石上面一条条铁钎开采的痕迹清晰可见。药楼是以前存放军械和枪支弹药的地方,上下的砖明显呈两种颜色,“下面的黄砖是以前的老城砖,上面的青砖是我们修补的。”刘盛昌说。

4 固关长城 再现雄姿

1996年到1998年,村民们无私奉献着。从1999年开始,修复的长城开始接待游客。2000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正式走上了发展旅游的道路。
2000年3月,第二期工程开工,修复了南段长城3000米,关楼、哨台、东西城门、护城河等,使古迹得到保护。
2003年5月,第三期修复工程,修复了明代驻军兵营房、307国道跨线桥、太旧高速公路长城跨线桥、旅游停车场。
经过20年的艰苦修复,固关长城目前已修复6000米,并建立了固关长城景区,再现了昔日雄姿,成为阳泉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2013年,固关长城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现在人们登上固关长城,来回能游览两个小时。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去年实现门票收入6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景区周边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旅游景区道路建设、旅游隧道的开凿、西峰洞的开发等,解决了36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村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换来回馈——村党支部把景区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村民养老、医疗以及福利的发放上,目前已达到每年人均300元、户均1000元的水平。
新关村村民修护长城痴心不改,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多年来累计支持新关村的资金达到6000多万元。新关村党支部也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从2013年开始,新关村争取到5000多万元的投资,与邻近的娘子关景区实施“两关合一”战略,争取将景区做大做强。其中将修建7.5公里长的公路,目前已修好3公里,打通了两个隧道。
今年2月25日,在平定县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杨自明感慨:“新关村20年坚持修缮复原长城,老百姓多方捐资出力,村干部一届接着一届干,如今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从开始的一砖一瓦到如今的坚持,正是这种不急功近利、持续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新关村,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干部思考和学习。”

本报记者 霍雪飞

  • 上一篇:史上最全旅游线路 带你玩遍晋中
  • 下一篇:长治展出“明清以来算具及会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