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线
主页 > 社会新闻 > 科技新闻

ESA新照片解释火星300万米长超级洪水残迹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7-03-04 23:56:22

网易科技讯3月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30多亿年前,火星上的火山和地壳运动造成大量的火星地下水从一个名为艾彻斯裂谷(Echus Chasma)的地方涌出,并进而引发了超级洪水。

日前,欧洲宇航局(ESA)的“火星快车号”宇宙飞船(Mars Express)发回了许多最新的照片,向我们揭晓了这些洪水蜿蜒穿过卡塞峡谷(Kasei Valles)地区时,所留下的痕迹。

这个纵横交错的泄水渠网络是我们目前已知的火星上最大的泄水渠网络,它的跨度约有300万米长。

根据欧洲宇航局的描述,艾彻斯裂谷坐落在塔尔西斯(Tharsis)火山区的东部地区,瓦勒斯马里纳里斯峡谷山系(Valles Marineris canyon system)的北部。

洪水退去后的余潮直接延伸至了克里斯平原(Chryse Planitia),这儿离洪水的源头约有300万米的距离。

根据欧洲宇航局的解释,大约在34-36亿年前,火星上的塔尔西斯地区在火山、地壳运动、山体坍陷、地层下沉等等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大量的地下水从艾彻斯裂谷涌出,而这直接引发了卡塞峡谷地区的大洪水。

“这些早前时期的超级大洪水,在火星表面上留下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印记。”

火星地貌上的众多特征都向我们显示了当时这些超级洪水的大能。

一个名为“伍斯特坑”(Worcester Crater)的巨型地貌在岁月漫长的侵蚀下遗留了下来。

在2.5万米宽的伍斯特坑里,许多物质都已经被腐蚀了,但下游地区却仍保留着部分遗迹。

根据欧洲宇航局的描述,这些流线型岛屿状的地貌显示这儿从前或许有众多水层,或是遭受过多次洪水侵袭。

但其附近一个大坑的的残迹仍保留完整,这意味着这些冲击都是在超级洪水过去后才出现的。

同时,由富含水的残迹冲击造成的“飞溅”现象,这也表明着这些冲积平原曾在水或是冰水环境下随处可见。

这些照片还揭露了另一个大型深坑,它坐落在一个比平原高大约1000米的高原地区。

它中央处的一个小洼地也表明它在原先冲击发生时,原是一个被深埋在底下的脆弱冰层。

这些痕迹有着一个沟槽的特征,这让它有别于其它地貌,这意味着它或许是在不同类别的冲击中形成的。

根据欧洲宇航局的解释,这些有差异的冲击或是能量不同,或是冲刷物不同,或是高原物质组成不用导致的。

这个高原四周环绕着一些树枝状的细小水槽,这为不同规模洪水和在不同时期遭遇洪水的假说提供了支持。

这些照片还在平原地区发现了一些更为小型的坑状特征,看起来就像是很洪水流向相反的“小尾巴”。

根据欧洲宇航局的解释,它们是在超级洪水退去后其它冲击中形成的,它的尾部结构是由西风风化侵蚀形成。

在弹坑之下,这里的尘土看起来一片宁静,这是因为那些高耸的山脊让它们免受风尘吹袭。(止水)

  • 上一篇:Snap应像FB那样奖励投资者 避免Twitter式失败
  • 下一篇:苹果iPhone将集成AR功能 有超千工程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