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走出”无声世界 他们带来最美的声音(2)

发布时间:2024-01-11 11:22:38

聋生演奏。

聋生演奏。

听不见音乐 他们如何学会演奏?

一次公益演出 “催生”了聋生管乐团

这支聋生管乐团的诞生,其实很“随意”。据说起源于敦善乐团到特教学校的一次公益演出。演出结束后,看到那熠熠生辉的各种铜管乐器,孩子们围了上去。

陈莎茵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热情,她当时“突发奇想”,向敦善乐团提出:能不能教孩子学乐器?

一个敢提,一个敢教。陈莎茵说:没想到,他们也同样“勇敢”地答应了。

不过,陈莎茵应该不知道张恒智当时的复杂心理。张恒智告诉记者,自己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到市特教学校时感受到的“压抑”——因为大部分孩子是聋生,校园显得很安静,没有普通校园里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很快,又因为陌生面孔的到来,几位孤独症孩子大叫大哭起来。

张恒智这才明白特教学校的特殊使命,这也是他们答应教孩子们学乐器的原因。张恒智说,“我们当时朴素地想,是不是可以让这些特殊孩子也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有学习乐器的机会?”

从2017年起,敦善乐团每周派出老师到市特教学校,为管乐团学生免费上课,不仅出老师,还出乐器。

从2017年起,敦善乐团的老师每周到市特教学校,免费为管乐团学生上课。

从2017年起,敦善乐团的老师每周到市特教学校,免费为管乐团学生上课。

摸乐器摸肚皮 学生用手识别音符

张恒智和他的伙伴当然知道自己面临的挑战——在业内,他们听说过盲人乐团,但没有听说过有聋人乐团,而且,这还是七个声部的管乐团,包括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 圆号、长号和打击乐。

市特教学校努力挑选有残余听力的孩子,但选择余地不多——到特教学校的都是中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张恒智说,真正困难的是铜管,尤其是像长号这样的低音铜管乐器,听障孩子基本上听不到低频音。

每周二中午,敦善乐团的八九位老师,带着乐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薛浩是其中之一。

老师们从教孩子认识五线谱开始,敲开他们的无声世界。薛浩说,“我们把一个个音符写在纸上,让孩子们记住位置,然后不厌其烦地吹。”

某种角度看,听障孩子几乎都是用手去感知音乐——通过振动去识别音符。

薛浩说,像圆号、长号这样的乐器,是通过唇振动来产生声音——发声时,管内的空气柱在振动,他们就让孩子们去摸着乐器,老师吹奏时,孩子们可以感受乐器的振动频率,并记住它,自己再尝试发出相同振动频率的声音。

有时候,老师们也要“奉献”自己的肚子——他们让孩子把手放在自己肚子上,感受老师吹奏时发出的气息,再去触摸乐器,感受由此产生的振动——通过触觉感受音乐,知道如何控制气息。

科技通常也会助一臂之力,老师们借助手机音频软件来帮孩子们确认自己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第一次在专业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孩子们合影留念。 

第一次在专业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孩子们合影留念。 

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 眼里都是光

陈旭飞是市特教学校的老师,也是管乐团的班主任,她用“铁树开花”来形容聋生演奏乐器。她认为,敦善乐团的老师用爱和巨大的耐心来连接聋生无声世界和音乐世界。

为什么是“巨大”?陈旭飞说,普通孩子一节课学会的内容,他们可能要十节课甚至更多。

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后,薛浩觉得自己的耐心都给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他说,给普通孩子上课,他们吹不好,自己还会急,但是,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

他说,“我们对普通孩子说,你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很多人就会吹得很好了。”但是,对于特教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必须再来100次,也可能第101次、第102次才会变得更好。

每次上课,特教学校会派出一位手语老师来翻译,到后来,敦善乐团的老师也学会简单手语。薛浩说,既然孩子们有信心、有兴趣,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再说,学乐器就是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三年新冠疫情,也没有中断这个聋生乐团的训练,不方便线下授课时,敦善乐团的老师会把乐器借给孩子们带回家,在网上教学。

陈旭飞还在手机上建立打卡制度。每天敦促学生们上传练习的视频。

不过,这支聋生管乐团曾经遭受质疑——对于这些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说,音乐可能就是乐器带来的振动频率,这有意义吗?

陈旭飞看到的是听障孩子自信和意志力增加,她说,学了乐器后,很多听障孩子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走路时,头是高高扬起,眼睛里都是光。

陈旭飞说,听力受损给人带去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们的世界像被灌满了散不开的迷雾和恐惧。

现在,乐器拨开了迷雾。

美育浸润 特校有招

厦门市特教学校聋生管乐团,是厦门特殊教育用美育浸润特殊孩子的一个侧面。

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说,美育在特殊教育中有特殊地位——某种角度看,特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相对封闭,但是,艺术等美育教育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郑朝南说,从现实的角度看,艺术教育可以为残障孩子开拓就业可能,但也希望通过美育的浸润,未来他们走出校门,也能画张画,练个书法等,拥有美的休闲能力。

以下是厦门区级特殊教育学校的美育教育探索。

思明区

让学生绘画做手工

在思明区特殊教育学校,美育远不止于艺术教育,它更是生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所学校低、中、高年段以基础绘画与手工为主,职高培智(智力残疾)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深入了解非遗项目扎染与竹编。学校还开设非洲鼓、尚鼓乐、舞蹈、舞龙舞狮、健美操、排舞、工艺制作等美育特色项目。

湖里区

成立普特龙狮队

厦门市嘉禾学校普特龙狮队,由特教部特殊孩子和幼教部普通孩子组成。通过融合龙狮课程活动,不仅让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关心、帮助、合作、分享、责任”等品质,在普特孩子身上逐渐生长。

集美区

开设“跳加官”课程

“跳加官”是高甲戏众多仪式剧之一。去年,集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跳加官”课程,为特殊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有尊严有价值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海沧区

开设体育舞蹈兴趣小组

海沧区晨昕学校通过每周两次的兴趣小组等途径,实施美育教育。目前,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除了篮球、特奥运动、绘本阅读之外,还有非洲鼓、唱歌、舞蹈、美工、摄影。

同安区

开展“音乐大课间”活动

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音乐大课间”“叮咚鼓圈”“纸浆画”“小莫泊桑”等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其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翔安区

组建陶艺书画社团

翔安区启航学校通过陶艺、手工、书画等社团,培养特殊孩子的艺术特长,形成以美助健、以美益劳的美育氛围,让他们成为“有礼有爱,自立自强,向阳而生”的少年。

  • 共2页: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尾页
  • 上一篇: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
  • 下一篇:向海泉州|人民网评:让传统和现代在融合中迸发新魅力